凡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,常用以治疗痰证的药物,称为化痰药;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功效,常用以治疗咳嗽气喘的药物,称止咳平喘药。由于病证上痰、咳、喘三者每多兼杂,病机上常相互影响,咳喘者多夹咯痰;痰浊壅盛会影响肺的宣发肃降,易致咳喘加剧。另外,化痰药多兼止咳、平喘作用,而止咳平喘药又常具化痰之功,故将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合并一章加以介绍。
化痰药味多苦、辛,苦可泄、燥,辛能散、行。其中, 性温而燥者,可温化寒痰,燥化湿痰;性偏寒凉者,能清化热痰;兼味甘质润者,能润燥化痰;兼味咸者,可化痰软坚散结。部分化痰药还兼有止咳平喘、 散结消肿功效。止咳平喘药主归肺经,药性有寒热之分,苦味居多,亦兼辛、甘之味,分别具有降气、宣肺、润肺、泻肺、化痰、敛肺等作用。
痰,常由外感六淫、饮食不节、七情或劳倦内伤,使肺、脾、肾及三焦功能失调,水液代谢障碍,凝聚而成。它既是病理产物,又是致病因素,往往随气运行,无处不到,致病范围广泛。故元代王珪云:“痰为百病之母
”“百病皆由痰作祟
”。化痰药主治各种痰证:如痰阻于肺之咳喘痰多;痰蒙心窍之昏厥、癫痫;痰蒙清阳之头痛、眩晕;痰扰心神之失眠多梦;肝风夹痰之中风、惊厥;痰阻经络之肢体麻木,半身不遂,口眼㖞斜;痰火互结之瘰疬、瘿瘤;痰凝肌肉,流注骨节之阴疽、流注等。肺司呼吸,又为娇脏,不耐寒热,凡外感六淫,或内伤气火、痰湿等,均可伤及肺脏,导致宣发、肃降失常,发为咳嗽喘息。止咳平喘药,主治外感、内伤等多种原因所致咳嗽喘息之证。
使用本章药物时,应根据不同病证,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。又因咳喘每多夹痰,痰多易发咳喘,故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常配伍同用。再则应根据痰、咳、喘的不同病因、病机而配伍,以治病求本,标本兼顾。使用化痰药除分清寒痰、湿痰、热痰、燥痰而选用不同的化痰药外,还应根据成痰之因,审因论治。“脾为生痰之源
”,脾虚则津液不归正化而聚湿生痰,故常配健脾燥湿药同用,以绝生痰之机。又因痰易阻滞气机,“气滞则痰凝,气顺则痰消
”,故常配理气药,以加强化痰之功。此外,痰证表现多样,临床常根据病因、病机、病证不同,分别配伍温里散寒、清热、滋阴降火、平肝息风、安神、开窍之品。由于痰浊阻肺是导致或加重咳喘的主要原因,根据刘河间提出的“治咳嗽者,治痰为先
”的原则,在选用化痰药治疗咳喘时注意配伍相应药物。若因外感而致者,当配解表散邪药;火热而致者,应配清热泻火药;里寒者,配温里散寒药;虚劳者,配补虚药。如肺阴虚,须配养阴润肺药;肺肾两虚,肾不纳气者,常与补肾益肺、纳气平喘药配伍。咳喘伴咳血者,还应配伍相应的止血药。
某些温燥之性强烈的化痰药,凡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,宜慎用。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,不宜单投止咳药 ,当以疏解清宣为主,以免恋邪而致喘咳不已或影响麻疹之透发,对收敛性强及温燥之药尤为所忌。
现代药理研究证明,化痰止咳平喘药一般具有祛痰、镇咳、平喘、抑菌、抗病毒、消炎、利尿等作用,部分药物还有镇静、镇痛、抗痉厥、改善血液循环、免疫调节作用。